芳華無悔,譜寫夢想之歌

——記資陽市雁江區(qū)石嶺鎮(zhèn)雙龍村黨支部書記凌玉良

2020年11月19日14:48  來源:人民網(wǎng)-四川頻道
 

2000多年前,我們的祖先就在《禮記·禮運》中對“小康”社會有了構(gòu)想,描述了渴求美好的小康夢。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最深切的人文理想,也是社會主義中國始終如一的實踐目標。

二龍村系資陽市雁江區(qū)深度貧困村,地處雁江區(qū)的邊遠地帶,距資陽50多公里,與資中縣接壤,交通落后,水源匱乏。村民們依山而居,傍林而活,山里人世代頑強耕作,依然過著貧瘠的生活,就像大山里的野草一樣,孤寂而幽深地活著。土生土長的凌玉良,帶領這些匍地的野草,經(jīng)過四十多年的摸爬滾打,特別是精準扶貧以來,讓二龍村迎來了好日子,帶來了幸福的曙光。

凌玉良從小就有一個夢,夢想家鄉(xiāng)能過上小康日子,為了這個夢,他把青春熱血都灑在了二龍村,頂風冒雨走千家,磨破了嘴,跑斷了腿,千辛萬苦不后悔。村支書,官不大,一干就是四十年。村干部,責任大,帶領群眾大步跨,不為名,不為利,擼起袖子加把勁,小康路上齊頭進。

一、修路

1963年,凌玉良出生在雙龍村五組一個普通的家庭。家中姊妹四個,三個姐姐,只有自已獨兒,多多少少還是受父母更多照顧,但小時候都特別苦,吃不飽飯,農(nóng)業(yè)社剛種下的紅苕,從土里掏出來,拿到田里,用水沖洗干凈糞便就吃。生活的苦難給凌玉良刻下了堅毅的性格。幾千年來中國農(nóng)耕里的田野、稻花、牛羊、炊煙等兒時鄉(xiāng)村熟悉的氣息時常在鼻腔里回蕩,他深深地熱愛著這片土地。

二龍村地處丘陵山區(qū),四面環(huán)山,15個小組散落分布在山溝里,兒時最難忘的就是道路泥濘,雖然開門見山,田埂上追逐嬉鬧,但下雨天泥路稀爛,舉步維艱,一腳踩下去,連腳都拔不出來,村里沒有公路,要出去只有步行到金帶,金帶到騮馬有條碎石鋪的公路,難得見有汽車跑,沒有客車,去縣城都是坐那種貨車改裝后用來載人的“客車”。上世紀70代后期村里才修了一條三米寬的泥路,9O年代又加寬了泥路……

1982年,踏實肯干的凌玉良走進了二龍村村委,當時任治安員。91年任團支部書記,后來又做會計,直到2002年當選支部書記。在這二十年間,凌玉良親眼看到村民們因交通受阻而吃了不少虧。有些村民家里買了自行車、摩托車都不愿意騎,路爛大炕小炕多,騎又騎不到家還要騎小田;有的人喂豬長大了肥了,賣豬難,請人抬去賣,除了煙酒錢,所剩無幾,大家都不愿養(yǎng)豬;農(nóng)產(chǎn)品賣不出去,有一農(nóng)戶的果樹,果子豐收了,去外邊好說歹說請經(jīng)銷商來看了,低于市場價賣了,過幾天人家不來運了,寧愿丟幾百的定金。所有這些深深刺痛凌玉良的心,二龍村有路,真是太難走了。

要致富,先修路。這不是一句口號,對于凌玉良來說,是一種渴望,是二龍村致富的瓶頸,是二龍村擺脫貧困的唯一條件。

2012年,凌玉良帶著村委班子成員,編制規(guī)劃,爭取項目,籌集資金,準備修建村里第一條水泥路。當時二龍村還沒有列入貧困村,修公路資金一是村民自籌一部分,向雁江區(qū)交通局要一部分,經(jīng)過艱難困苦,終于籌到了資金,再經(jīng)過一個多月的熬夜奮戰(zhàn),村里第一條長2.4公里,寬4.5米的水泥路終于修成功,它是村里的一條主干道。

凌玉良告訴筆者:“這個基層干部確實不想干了。特別是脫貧攻堅,硬是老殼毛都整掉了好多喲。修公路中的酸甜苦辣嘗遍了。今天修到這家,為了占他一點點地,擱不平。哦喲,硬是麻煩,說丑點,軟硬兼施啥子辦法都用了。求爹爹告奶奶,甚至哪個跟他關系好點,求幫幫忙去說說情,修起路了你方便我方便,大家都好都享受!”

“有些人沒有牽扯到他的利益,大話隨便講,沒得事的。一旦公路修到他的地盤,就鬧起來了。哎呀,要話說! 凌玉良繼續(xù)說:“記得2014年修路,有家人兩口子加兒子兒媳、女兒女婿六個人,把我圍在公路中間不得了。公路從他們家地壩外經(jīng)過,離地壩還有4米遠,他們估到要求修來跟他地壩接起,就是要修到地壩頭。這咋個行?那是規(guī)劃好了的,資金也是一個釘子一個眼,扣起的。我肯定不敢表態(tài)修,這個口子不敢開!你一家人解決了,其他的咋弄?”

一說起修路的艱難,凌玉良就有些激動:“那是修各組的入戶路,有個函洞,函洞下方是水田,那水田主人說如果天下雨,水要流進他的責任田。手上拿根鋼釬來找村主任。這種情況我義無反顧站出來跟他講道埋,絕不能讓他傷害到村主任。好得他兒子還講理,把他勸回去了!

從2012年修水泥路開始,2014年、2016年和2019年,經(jīng)過這六年的努力,全村修水泥路15公里,達到戶戶通,結(jié)束了“行路難”的歷史。還修建山腰蓄水池22口,水田埂子水泥硬化48處,全村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……

二、幫扶

二龍村有15個村民小組,1590人,545戶,建卡貧困戶88戶,267人?梢哉f,這88戶鄉(xiāng)親,隨時裝在凌玉良心里。

二龍村五組村民羅利君,因為是近親結(jié)婚,大女兒是聾人、二兒子先天癡呆,面對這樣的家庭狀況,羅利君一度很頹廢,以爛為爛,不思進取。凌玉良帶領村委班子,多次上門做工作:“不管娃兒咋個樣了,為了這個家,你都要好好的干!”經(jīng)過多次的思想工作,他立志改變貧困的現(xiàn)狀,建養(yǎng)豬場?山ㄘi場最難的是公路不通,他把自已最好的承包地給別的村民換,用簡陋的雞公車、鋼釬、二錘,歷時80多天打通了一條三公里的“脫貧”之路。

路通了,養(yǎng)豬場建起了,羅利君萬萬沒有料到,因為不懂疾病預防知識和科學的喂養(yǎng)方式,豬場不但沒有賺到錢,反而欠下了巨額的外債。面對沉重的債務和生活不能獨立的兒女,他曾想就這樣懶下去,凌玉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又反復上門做工作,勸他們夫婦為了孩子要振作。羅利君聽了凌玉良的話,把孩子交給父母照管,雙雙外出做木工,后來又去大型養(yǎng)豬場打工,學習技術(shù)。通過十年的努力,夫妻倆還清了二十多萬的債務。

2014年,回到家鄉(xiāng)的羅利君,在凌玉良的鼓勵下,重新辦起了養(yǎng)豬場。村集體還投資他的養(yǎng)殖事業(yè),占股份分紅。羅利君自費1.1萬元帶領村民奮戰(zhàn)40多天在本組修建了兩根囤水田梗。養(yǎng)了1000只鴨子,800只鵝,1000只跑山雞。

羅利君脫貧致富了,看到其他貧困的村民,總會想起過去的自己,于是通過免費傳授技術(shù)、墊付本金、賒豬給他們養(yǎng)等辦法幫助他們共同致富。同時帶領村民修公路、搞養(yǎng)殖、開荒種地。

2016年,他被村民們推選為村民小組長,2019年獲得“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”稱號。

凌玉良深知幫扶不是簡單的說教,而是從資金、政策、技術(shù)上的扶持,像羅利君這樣“扶貧先扶志”,讓他的思想轉(zhuǎn)變到“勵志”上來。如今,羅利君不僅自已脫貧了,而且成了致富帶頭人。他積極向本組村民宣講扶貧政策和種植前景,不斷學習種植技術(shù),全力配合村兩委發(fā)展集體經(jīng)濟,帶領村民大量種植晚紅血橙120畝、榨菜20余畝、小米辣20余畝。尤其是晚紅血橙的種植全部是人工開荒種植,硬是把廢棄的荒山變成了晚紅血橙的種植基地。

在采訪凌玉良時,他告訴筆者:“扶貧不是養(yǎng)懶漢!懶漢想蹭扶貧的光 !”“我們十一社有個扶不起的阿Q。他妻子呆蠢,他就天天上街喝酒,爛船往石縫縫撐!破罐子破摔!我們?nèi)ソo他修房子,人影子都見不到。他還說‘我不想修房子,他們自己要給我修。’他妻子去年死了,還是他舅子來安葬的!薄熬珳史鲐毑皇丘B(yǎng)懶漢,這種人越扶越貧,不能遷就,要培養(yǎng)他自力更生!”

“我們村因病致貧的有54戶。十二組余龍明沒有生育小孩,包養(yǎng)了兒子,兒子突然得了直腸癌,兒媳一個人的工資帶兩個孫子非常艱難。村委會出面找黨和政府幫他們解決了低保。還有四組羅順華老奶奶是精準扶貧戶,患有白內(nèi)障,幫助她到區(qū)醫(yī)院動手術(shù)治愈了。她一分錢沒有花,回來后逢人便說:“要是沒有共產(chǎn)黨,我只能在家摸糖雞屎吃,哪里還能出來走一走看一看喲!”一碰到凌玉良就說:“感謝組織,要是沒有組織,我命都沒有了!”其實她老人家又說不來別的感激的話!

在二龍村,像羅利君、余龍明、羅順華這樣的貧困戶,在凌玉良真心幫扶下生活發(fā)生巨大變化的還有很多。凌玉良還利用微信、建立微信群等平臺發(fā)動身邊的朋友、社會力量參與幫扶……

“扶貧”的故事里,又納入了“扶志”的層面。在“扶貧先扶志”一端,村兩委和凌玉良做了大量的工作,才使二龍村2019年整村脫貧……

三、集體

筆者再一次見到凌玉良的時候,他正在辦公室與來訪的群眾進行交談,像這樣的來訪者,他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批。他說,只有和群眾面對面坐在一起,溝通解決事情,心里才感到踏實。

作為土生土長的二龍村人,從1982年起就在村里擔任治安員,一步步做到現(xiàn)在的村黨委書記,他見證了二龍村的發(fā)展,也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在改變著二龍村的面貌。

村里現(xiàn)在交通有了,衛(wèi)生也大大改善了,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,村民慢慢富了起來,可村集體沒有企業(yè)沒有實體經(jīng)濟,也就沒有收入,在這四十來年的工作中,遇到困難群眾,都是依靠政策向上級組織申報解決,凌玉良一直在思考,能不能想辦法讓村集體有收入,有收入了就能更好的解決困難戶的實際問題。

針對當前農(nóng)村,青壯年外出打工了,村里許多土地閑置,村兩委商議,搞土地流轉(zhuǎn),由村委會出面,把村民的承包地租賃回來,成立合作社耕耘。買種子肥料農(nóng)藥等經(jīng)營管理由村集體實施,村民愿意來打工的給工資,按天數(shù)結(jié)算,收入歸村集體所有。

從2018年起,二龍村流轉(zhuǎn)土地成立專業(yè)合作社種植小米辣椒、南爪;養(yǎng)鴨子、鵝;晚棚血橙180畝,構(gòu)樹120畝;這些集體經(jīng)濟貧困戶是可以來入股的,而且還帶動全村種植果樹400余畝,今年的集體經(jīng)濟收入全村人均達十元。這才剛剛起步,果樹還沒有掛果,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!

“現(xiàn)在,我們?nèi)逡呀?jīng)脫貧了!脫貧后的貧困戶因病返貧或者其他原因致貧,該如何來幫護?”凌書記深思熟慮地告訴筆者:“現(xiàn)在我們的集體經(jīng)濟有收入了,對這些特殊的困難戶,我們會有特殊照顧,政策傾斜!我們的集體收入不會照全村人均來分配,那樣人均二三十元對普通家庭也起不了多大作用,所以我們要把它用在刀刃上!”

 

【作者簡介】

羅坤,男,生于1967年,四川仁壽人,現(xiàn)居資陽,筆名蟬殼,自由撰稿人,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,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,眉山市、仁壽縣作協(xié)會員,資陽市雁江區(qū)作協(xié)會員,四月詩刊編委。2017年重拾舊夢與文字結(jié)緣,作品散見于《中國應急報》《華西都市報》《四川工人日報》《民族時報》《精神文明報》《快樂老人報》《資陽日報》《眉山日報》《西南民兵》《晚霞》《參花》《速讀》《四川散文》等報刊雜志及網(wǎng)絡平臺。有散文、詩歌在全國征文中獲獎。

(責編:李強強、羅昱)